增程式就如当年的小灵通?【电动汽车锐评系列之一】
为了写一篇关于电动汽车的科普文,我买了很多电动汽车的专业书。我刚数了数,总共买了18本。遗憾的是,都只是翻了翻。准确地说,我没觉得哪一本写得特别好。如果诸位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从事电动汽车,我想,那些大车企内部关于电动汽车原理的文档比很多书籍都要好很多。但是,多买些书翻一翻是必要的,总会找到些许章节值得精读一下的。“好”是粗放的评价,如果要把评价的颗粒度搞细,我是说,书上写的和当前实际的电动汽车产品差别很大了。电动汽车技术日新月异,“三个月河东,三个月河西”,书籍跟不上时代发展。再者,电动汽车技术本身是一个很不准确的泛泛的说法。电动汽车基本的工作原理,5分钟就能理解了。但是,难在对每个部件的深入理解,难在对诸多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有完整地掌握。部件的深度知识,掌握在供应商手中。整个车辆系统的逻辑,要很缜密的大脑和很强悍的沟通。在车企工作,要想出人头地,系统思维、逻辑思维、沟通协调能力、“流氓”气质,很重要。
摘录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不使用汽油、柴油(或使用汽油、柴油、但采用新型动力装置),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分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EV/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 这个定义中没有提及主流的增程式和甲醇。一种说法是,增程式属于混动,甲醇属于燃料电池。在学术上,燃料电池按电解质类型不同可分为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等。目前更倾向于能量密度、操作温度、耐CO2能力以及耐振动冲击能力等指标更出色的PEMFC作为车用动力电池,但专业人士认为,对于以甲醇为燃料的PEMFC电池,重整装置应用一个预氧化器,对运输行业来说是可行的。“风光发电、电解水制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弃风弃电有效利用的共识。但氢气具有易燃易爆、密度小、易扩散等特点,储存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强度大,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正积极探索具有碳中性的电子燃料”,“当前最有效的一种电子燃料合成方法是将二氧化碳与氢气通过科学的热催化反应合成甲醇。” 绿色甲醇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一样,也许是终极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行业有两位院士很活跃,我有幸现场分别聆听过他们一次演讲。两位院士都不端不装。杨裕生是工程院院士,他对增程式和磷酸铁锂电池很看好; 欧阳明高是科学院院士,他看好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不过,欧阳明高院士最近做出研判:10万~20万元的家用车主流车型中,插电混动车占比会比较高。其次,30万~40万大型SUV因能耗高,增程式电动和插电混动也会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中长期看,电池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很大,电池购置和使用的综合成本还会持续下降;纯电动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中国全面电动化转型仍需要10年左右。近中期看,现在正处在整个电动车价格偏高、电池成本偏高、补贴又在下降或停止的阶段。5~10年内,插电混动(包括增程电动)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中的占比会有所提升,有望从去年22%的市占率提升到30%~40%。2030年后,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会逐步降低。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新阶段,预计2040年左右保有量达3~4亿辆,发展成十万亿规模的大产业。他还表示,2023年是新能源汽车革命与汽车行业深度转型的阵痛期:一是整车价格竞争与汽车产业链转型阵痛,新能源车全面挤压燃油车市场,总体看新能源车快增长、缺利润,燃油车缺增长、有利润;二是电动车充电难与能源产业链转型阵痛,电动汽车大规模快速普及超出电力行业预期,城市配电网负荷压力大,转型有序充电与车网互动挑战多,快充与快换需求急增,氢燃料业务发展迟缓;三是电池锂价波动与电池产业链转型阵痛,锂价波动、产能膨胀、竞争加剧、业绩不稳,车用电池仍然占电池应用的70%,如何优化电池企业定位和创新商业模式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引用欧阳明高的一系列研判,我们知道: 当下,面向普通消费者,电动汽车的分类,或者说主流是三种车型:纯电动汽车(EV, Electric 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REEV,Range Extender Electric Vehicle)。口头沟通中,很少提及EV或REEV,PHEV倒是成为圈内人士口头语。院士们喜欢研判市场,而且都是“断语”。这其实是我不习惯的,但这只是我认知上的“固执”:在谈趋势的时候,人人都可以成为专家。谈趋势的“话语术”如果足够好的话,俨然可以把自己包装成专家(实际上是伪专家,譬如像我这样); 但是,有专家身份谈这种“不需要专家身份的趋势话题”,更让人愿意相信。 消费趋势,永远是关乎人性。人性一方面是动物性,一方面文明性。人从动物来,但被文明化。文明化的东西是人性的一部分,融入了血液。譬如装逼就是文明性的表现,装逼是最值得研究的人性。譬如起哄,就是动物性和文明性的结合。今天到淄博起哄,明天到贵州榕江起哄。《乌合之众》将之上升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流行得不得了。我不确定希特勒是否读到这本书,但斌哥、小鹏、李想等人无疑要精读本书的。很多时候,在和动物性占主流的群体打交道时,我们会看到朴实、淳朴,自然,自在,但是又被标签为层次不够; 又有很多时候,我们和文明性占主流的群体打交道,装逼要装得有学问,装逼是进入这类群体的通行证。但是,和文明性为主流的群体打交道时间久了,在某些时候,动物性的展现也淋漓尽致。其实,这有点扯远。应该说,我认同欧阳明高院士的判断。假如从2016年-2023年,你每年参加12次饭局,每次饭局有10人以上,饭局上聊电动汽车,大家的反应有什么变化?8年来,普通老百姓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发生了哪些改变? 同理心。第一,从动物性的“安全”考虑,担心开电动汽车被烧死。换个文明的说法,担心电动汽车起火。第二,从动物性的“惰性”考虑,担心开电动汽车充电麻烦。每次充电等待半个小时以上,这对人性的挑战太大。第三,从动物性的“惰性”考虑,没有车子开也是受不了的,天天挤公交或者骑电驴是受不了的。需要有车子开。不开电动汽车,就没自己的车子开,因为没有牌照。这一点和文明性有关,自己有车子开,有面子。第四,从动物性的“占便宜”考虑,电动汽车比油车贵。但是,政府有补贴。有些同档次的电动汽车补贴后还是比油车贵。但是,现在电动汽车的新科技元素太多,和燃油车已没办法进行"Appple to Apple"的比较了。第五,从文明性和动物性的“起哄”考虑,电动汽车成为Fashion品,流行元素很多。18岁的年轻人都会买电动车的。第六,从动物性的“健忘性”考虑,每个人都有侥幸心理。烧死,那时别人烧死,不会是自己。所以,只要不烧死的案例在减少,人们还是愿意冒险的。开车本身,比起步行走路,就是冒险。马斯克说,电动汽车因为电池烧毁的致死率,远远远远低于交通事故,只是媒体放大了个别案例。一切围绕电动汽车趋势的分析,主要是这六点,重点是前面的三点。 能达到现在这状态,政策是重要推手。斌哥在朝Fashion上走,李想在朝“土”的方向走。斌哥气质上显得很高雅、很文明,李想看起来气质有点土,充满流氓气质。所以,他们气质和他们做的产品很像。李想如果想到欧洲走一走,现阶段,边都摸不着,但是李想想得很透彻。这小子今年来让我刮目相看。他会进化,而且进化很快。这个野蛮人要文明化起来,可能也不难。斌哥开始进入西方主流文明社会。阮大师整天对我说,“不要装逼,装逼,天打雷劈”。我将这句话奉为金玉良言。但其实,这话说得有点过,文明性和装逼是密不可分的。优雅和装逼之间的边界不好划定。即使学术上认为增程式能源利用率低,代表了落后的技术,但是抵挡不住他能解决上述六点中的第二点,所以增程式必然会火。在李想之前,没人认真做增程式,李想做了,产品做得比较到位,就自然起来了。我曾将增程式类比成通信行业的“小灵通”,但增程式比小灵通的寿命有长。即使昙花一现的小灵通,也是曾经让任教父得了抑郁症的。王传福搞了个刀片式电池,给人制造一种印象,上述第一点被他解决了。但其实,电池不烧,或者说基本不烧了,这个问题随着产业化的推动,迟早会解决。也有专家说,电池烧的问题现在已解决了。王传福搞了DM-i,又解决了上述六点中的第二点。第四点,王传福也给解决了:2021年之前,混动车价格处于高位,与同款燃油车相比价格高出4~10万元,日系混动产品价格相对更有竞争力,但也比燃油版本贵出2~3万元。2021年比亚迪秦DM-i 价格下沉到与普通合资燃油车的价格区间,且油耗显著更低,这是2021年混动得以放量的核心因素。后面虽然所有竞争者都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个产业已容不得更多的生存者。更何况,第五点是最难驾驭的。策划一辆电动汽车,能不能让众人“起哄”,能不能创造流行,很多时候是预计不出来的。这就好比拍电影。爆火的电影总是那么少。常识,重复起来,读者读了有点无聊。但,常识,很重要。不是很容易捍卫常识的。
返回上一级